一、“綠色生態·低碳生活·美麗中國”這句話點明了 園林景觀綠化工程的重要性。園林景觀行業要為國家生態文明的建設、推進新型城鎮化、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貢獻。我們來講三點理由:
1)國家已經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,園林景觀行業的任務更重、責任更大。
面對資源約束趨緊、環境污染嚴重、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,黨的十八大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,要將其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,融入經濟、政治、文化、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,體現了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的理念。
建設生態文明,改善城鄉人居生態環境,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,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,是我們的重大國策,也是國際社會共同追求的目標。 園林綠化事業是人居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,與城鄉居民生活品質密切相關,在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,園林景觀行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,要看到在學術理論、專業技術、工程實踐等諸多方面,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,但同時,也是我們加強行業基礎建設、加快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,是可以一展身手大有作為的。
2)推進新型城鎮化,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。
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、是宜居宜業的城鎮化、是資源環境可持續的城鎮化,這就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。新型城鎮化是“新四化”(工業化、城鎮化、信息化、農業現代化)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城鎮化離不開工業化的支撐與推動,仍然要投入大量的能源和資源,關鍵是不能再走傳統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城鎮化老路。
當前一些大城市、城市密集區域(甚至一些中小城市),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,存在著土地、空間、能源、水源和其它資源以及環境承載能力的嚴重透支而難以為繼的情況,而且由于發展趨勢加快,而環境修復和資源涵養及補給能力的滯后和不足,使得生態問題與經濟高速增長和城鎮化加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,我們所付出的健康成本和對生產力所造成的傷害也越來越大,這種狀況必須盡快改變。園林景觀行業如何為綠色低碳發展,為提高城鎮化的質量,為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作出貢獻,是我們直面的問題。
要實現“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的空間,給農業留下更多的良田,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、地綠、水凈的美好家園”。建設“美麗中國”,這既是發展的方向和美好的愿景,也是現實的目標和迫切的任務。
我國生態文明建設,當然也包括建設美麗中國,這是一個攻堅克難的過程,面臨著嚴峻的形勢:資源瓶頸約束、環境污染加劇、生態系統脆弱的基本情況沒有根本好轉。要改變這種狀況非一朝一夕、一蹴而就所能成的,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和不著譜的癡想,只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,環境生態趨勢會發生有條件的轉變。環境的修復、耕地的保護、大氣的治理、水質的改善、綠量的增加,與園林景觀行業有著直接的關系。我們應該對面臨的形勢和肩負的任務有更清醒的認識。對行業發展方略的選擇、學術研究方向的調整、專業和技術能力的提高、工程實踐經驗的積累等,都要有一個全面的審視和規劃,并結合“新四化”全面推進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實踐,使我們的行業能與時俱進、不斷創新,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、推進新型城鎮化、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努力與貢獻。
二、關于推動“綠色生態·低碳生活·美麗中國”建設的幾點意見。
1)加強生態戰略研究,確定城市生態建設目標。
“集約、智能、綠色、低碳”是城鎮生態文明建設、提高城鎮質量的總要求,但是具體到每一個城市,由于規模性質、形態結構、產業結構、能源結構、資源稟賦、環境條件、生態本底、城鎮化程度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文化背景等不盡相同,應結合各自城市實際,加強生態戰略研究,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,以期達到通過努力可望實現的目標。現在強調生態文明,不少城市又都提出建設 低碳城市的口號。問題是,什么樣的城市是低碳城市?低碳低到什么程度?是低碳還是超低碳,亦或是微碳、零碳?這需要有一系列的指標體系來描述和界定。這里涉及到多方面的碳足跡,除發展節能建筑、實行垃圾回收循環利用等措施之外,最關鍵的有兩點,一是能源結構,不排放碳的清潔能源應成為能源的主體,甚至全部(零碳時),有的專家提出低碳城市要占到80%以上,這要經過論證和評價;另一個就是交通體系,如何減少對機動交通的依賴,實現綠色(低碳)出行,這是兩個繞不開的棘手的問題。應該開展多學科參與、多專業交叉、綜合性的研究,提出量化指標和相應措施,這樣低碳城市的目標才能落地。至于說到零碳城市,更應謹慎,因為難度更大。現在,只有一個大型城市哥本哈根提出要在2025年建成零碳城市,準確的說是“碳中和”城市。哥本哈根乃至整個丹麥充分利用地理及氣象等方面的優勢,大力發展風力發電,從而避開了化石類能源的碳排放,而交通方面則大力發展非機動車出行,倡導以自行車代步,騎自行車上班上學的比例目前已占36%,到2015年將達50%。為實現自行車優先的交通規劃理念,他們修建了350多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,按自行車每小時20公里的車速來調整紅綠燈的間隔時間,而且有方便的自行車存放點,投幣取車、存車退幣,可以零成本出行。與此同時,對私家汽車則采取了抑制的政策。
英國貝丁頓試驗住區,被稱為零碳小區,其能源結構也很有特色。因為建筑物具有很好的保溫性能,冬季只需要少量輔助熱源,利用熱水貯罐散熱,而熱水的來源利用特殊鍋爐高溫碳化木材(非燃燒過程)而獲得,每年所需的1100噸木質燃料,來自70公頃三年期的速生林地,每年采伐1/3的面積并及時補種,還可以利用木工廠加工產生的木屑。光伏發電所產生的電能,則為小區的44輛電動汽車充電,供汽車俱樂部成員使用,無須使用燃油汽車。
2)堅持規劃先行,實現全面、全過程的控制。
城鄉生態建設必須加強管理與控制,這種管理與控制大體可分為三類———一是事前管理控制,規劃就屬于事前管理控制;二是事中管理控制,主要是指常規的日常管理控制;三是事后管理控制,即處置既成違規事實。事前管理十分重要,規劃控制可以科學指導建設,規范城市有序運行,減少或避免違法違規案例,防患于未然。規劃是一個大系統,縱向上包括區域城鎮體系規劃、城市總體規劃、控制性詳規、修建性規劃和城市設計等,橫向上則包括各類專業性規劃,其中包括生態、園林綠化規劃以及景觀規劃等。“綠色生態·低碳生活·美麗中國”建設同樣離不開規劃的控制,倫敦的“美麗轉身”,是可資借鑒的經驗。英國早期的城市化,由于缺乏規劃控制,也出現過垃圾成堆、 交通堵塞、環境惡化、大氣霧霾嚴重等情況,甚至有傳染病疫情發生。二戰之后,政府強化了以規劃為主要手段的城市控制,從1944年的大倫敦規劃到2004年的大倫敦空間發展戰略,其間有多版的城市總體規劃及多種專業規劃,這些規劃都遵循了一條宗旨,就是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,堅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,英國是最早提出“低碳”概念、倡導低碳經濟的國家,也是低碳城市建設的領跑者。倫敦就是在這個過程中,環境生態質量有了極大的轉變與提高,實現了美麗的轉身。
3)重視設計工作,提高設計質量。
規劃的控制往往帶有宏觀和戰略性質,戰術性的實施和決策的細化與落實,則是依靠設計工作來完成的。設計是個很寬泛的范疇,就園林景觀來說,這次競賽提出了八個方面的設計內容(包括城市規劃設計、旅游度假區規劃設計、園區景觀設計、公園設計、廣場設計、居住區環境設計、道路景觀設計、立體綠化設計等),其實還不止于此,還應包括大型庭院設計、城市綜合體環境設計等等。不同類型、不同專業的設計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和專業性的設計原則及要求,但有兩點應該共同遵循與把握,一是要突出生態優先的理念,要切合主題,用設計手段和專業語言去詮釋“綠色生態·低碳生活·美麗中國”這一主題的內涵。二是作為設計,必須堅持設計的基本原則,遵循“適用、經濟、美觀”這一基本方針。
4)鼓勵大膽創意、提升園林景觀的文化品位。
園林景觀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于展示城市形象和品格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眾所周知,當前對城市形象的趨同、城市特色的淡化所造成“千城一面”的現象,大家多有抱怨,究其原因,是規劃手法的近似和設計成果的雷同,也就是說我們的規劃、設計缺乏創意和創新,甚至相互模仿、克隆。城市(包括其中的園林景觀)之所以有特色,能形成集體記憶而各顯其美,是因為城市存在著許多記憶場所,但大拆、大建的建設方式,使這些記憶場所毀于推土機下。城市是歷史的城市,它積淀了豐厚的文化,我常把城市比喻成一個大的硬盤,但是我們總是頻頻去按刪除鍵,甚至于格式化。而隨之的新建又是千篇一律、缺乏特色,彼此彼此,形不成真正意義上的新的記憶場所。模仿和雷同是創作的大忌,要提升城市和 園林的文化品位,必須堅持創新,才能造就獨特性和多樣化,這實際上是個“文化多樣性”的問題———“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”(聯合國《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》第一條)。現在不少城市都在主辦園林博覽會,在辦展模式上如何創新是個新課題,不少的博覽會實際上是各地 園林建筑的拼湊,各博覽會大同小異,實際上也是一種千篇一律,園林文化和園藝技術的含量并不高,與其這樣,倒不如選擇一些有特色的園林文化主題,開發建設一批專題性園林景觀,可能會更具文化特色和藝術水平。另外,就園林建筑形式而言,也要注重把握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,對傳統園林建筑,既不能搞民族虛無主義,也不能搞復古主義,在提倡傳承文脈、繼承精髓的同時,要堅持創新,創造出具有時代精神又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園林景觀。
5)增加城市開放性公共空間,精心設計公共藝術品。
相比高樓大廈,中國城市更缺少的是開放性公共空間,公園游園、街頭綠地、休閑場地、廣場節點、社區庭院中心綠地等等,這些直接服務于居民的公共空間明顯不足。新區規劃要留下足夠的開放性公共空間,老區改建不但要保留原有的、還應開辟新的公共空間,使園林景觀設計有用武之地。這些公共空間也是城市公共藝術主要載體,許多城市的藝術地標,往往都布置在這些公共空間內,這是城市形象的亮點,形成城市記憶場所。
城市開放性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要因地制宜,靈活自然、親切宜人,不必過分追求構圖的幾何性和意象的儀式性。公共藝術品的設置要考慮地緣因素,以反映地域文化為主,就城市雕塑而言,大量的可能是以敘事類、裝飾類作品為主,那種紀念性、宣示性的雕塑,應做多方案的比較,審慎從事。
6)增強精品意識,提升園林景觀建設水平。
園林景觀除了生態功能、游憩功能之外,很重要的是觀賞功能,是城市中可供欣賞的露天藝術品,園林景觀建設應該精益求精。但是,毋庸諱言,我們的一些園林景觀作品,很難稱之為精致,有些甚至粗鄙不堪。這里有尺度失控,形體失范,缺少細節,材料品質差,質感、肌理、色彩不理想缺乏美感,做工粗糙不耐看,綠化配置缺少創意無特色等問題,結果使園林景觀的藝術質量大打折扣。特別是某些“趕慶典”、“趕日子”、倒逼工期的項目,往往是急就之章,后果是開張之后就返工,有的甚至難以修復而成為“垃圾”。有鑒于此,園林景觀建設必須增強精品意識,寧可少一點、慢一點,也要好一點、精一點,保證質量,只有這樣才能積累下園林景觀的精品之作。
7)加強后期管理,做到永續利用。
疏于后期管理或粗放式的管理,都將加速園林景觀的破敗而難以永續利用。今天建了明天拆的園林景點(當然也包括建筑、城區)屢見不鮮,這種不可持續、不能積累的資源,不能稱之為財富。加強管理對于園林景觀來說,不能停留在建筑維修和 環境衛生上,而是要強調管理的生態意識,實行生態管理。巴黎的生態管理制度會對我們有所啟發,他們把管理的重點放在植物的培育、節能節水、綠色廢品處置及人員培訓等方面,經過考評,生態管理達到一定水平頒發生態管理標識,計劃到2014年,全市500多個公園都成為生態化管理的綠色空間,使巴黎更加美麗、浪漫和充滿藝術魅力。
江西園林綠化工程|http://www.pacc-south.com
|